近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在京舉辦“2019首科新年論壇”,次此論壇的主題為“創新驅動首都高質量發展”。論壇邀請了北京市委講師團副團長李志東、北京石龍經濟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門頭溝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楊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學院院長王少國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王玉海教授和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刁琳琳副教授就“創新驅動首都高質量發展”話題開展深度對話,現將各位專家的觀點整理如下:
經濟發展的核心體現是“質”的提升
李志東,北京市委講師團副團長
經濟發展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是改革開放發展的新焦點,首都的發展現在就處在“質變”的階段。
自2014年習總書記視察北京之后,原來的“集聚資源求發展”演變為了“疏解整治促提升”。通過這四年的實踐,北京確實也經歷了很多困難,而在疏解過程完結后,怎么樣實現京津翼地區的高精尖的產業結構,怎么用好這些資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更需要創新來驅動,也只有通過創新驅動才能實現整個經濟轉型,所以創新既是手段,也是結果,更是方法,這是一個核心的方面。
如何實現創新?《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8》顯示近年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全國處于排頭兵,這也是全國把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目前,北京面臨形勢逼人、任務逼人和挑戰逼人這三個問題。
從科技創新環境來講,包括深圳、杭州等其他中小型城市在內,北京地區創新資源富集。但是如何能夠在國內外的城市中體現我們北京的獨特性和獨創性?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從科研體制來講,具體的微觀管理體制中還存在一些相互抵觸、不貫通的情況,沒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模塊,人才體制完善和人才引流問題亟待解決。
對于北京來說,現在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構建一個良好創新生態,從以政府為主導,變成自主運轉、自主循環,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為典型性事例說明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構建
楊璞,北京石龍經濟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門頭溝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副主任
門頭溝在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過程中,確實做了很多努力。由于門頭溝創新要素缺乏、產業結構薄弱,作為轉型升級的園區落實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功能時,做了很多的工作來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比如在人才服務方面,配租人才公寓、開通創業人才大巴、組織集中招聘會等,解決人才創業、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需求,總之圍繞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推動創新要素資源集聚。門頭溝園提出了“優化環境面、關注產業線、聚焦精準點”的產業服務工作體系,就是在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營造公平優質的營商環境的基礎上,更加關注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等特色主導產業的集群發展,同時提出以“當期經濟貢獻、遠期發展潛力”兩個維度評價的矩陣模型,更加關注經濟貢獻大、創新強度高的高精尖企業,并給予一對一的精準服務和支持,做到點線面的立體化服務。
我們希望,在產業轉型發展的初期,通過發揮政府之手破解“市場失靈”,使得這一京西的科技園能夠用未來五到十年的時間形成一個可以內生自發增長的產業集群,更好地融入到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工作中。
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做”
王少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教授
從經濟學角度講,高質量發展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也就是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優化配置。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速度和質量對立起來,高速度并不意味著低質量,高質量也并不意味著每年都是低速度。美國經濟發展很成熟,有些年度也有百分之五點幾的高速增長。我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也意味著有的地區發展將側重高質量,有的地區發展則側重高速度。
北京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定位準確,成績顯著。北京現在通過減量發展,建立科技創新中心,使創新成為北京發展的主要動力,將有利于促進北京發展質量的提高。這一過程涉及到效率轉換、動能轉換、結構轉換和生態環境轉換等方面。對此,政府應在創新基礎機制建設方面發揮關鍵性引導作用,這也需要政府進一步自我創新。首先是政府服務治理理念的落實,應更多地用服務的理念去推動工作,放開手讓企業家科學家去創新。其次,政府需著力推動制度創新,如要素市場化、公平稅制、明晰產權、產權保護、完善法治等,降低企業家、科學家這些創新主體創新的制度成本,提高創新收益,發揮激勵創新的作用。政府不再為企業家、科學家“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做主,從而切實讓市場在決定創新方向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王玉海,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教授
高質量發展可以從兩頭表現來衡量,一頭是它的驅動因素,就是科技創新,另一頭是它的表現,也就是要落地,落地就是要落到產業經濟上,結合北京可具體體現為高精尖產業結構。這樣,高質量發展就呈現為從動力到發展、從核心要素到產業實體、從數量累積到質量提升的轉化進程,才能夠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支撐和客觀效果。
科技創新驅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由內在驅動到外在表現可以描述為這樣一個進程:科技創新是經濟驅動的核心要素,這一要素驅動首先體現為產品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又形成產業體系的創新和結構的創升級,即產業層面上的創新,而這種產業的創新又延伸成為整體產業生態的創新和體制環境的創新;反過來,體制改革從競爭環境上去促進產業、促進產品、促進要素,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創新體制機制。
關于高精尖產業結構特征的界定可以概括成三個優勢和四大特性。三個優勢就是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和最核心的創新優勢。四大特性就是具有創新經濟、綠色經濟、總部經濟和服務經濟特性。
高精尖經濟的衡量可以通過五個維度來評判,這五個維度是科技創新度、財稅貢獻度、產業集聚度、地區輻射度和環境友好度。
三地科技人才一體化
刁琳琳,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副教授
三地概念在2014年提出協同發展時就已提出,2015年又專門出了三地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意見以及三地人才一體化的意見。發展到現在,真正的三地人才在頂層設計層面目標同向,真正擰成一股繩的統籌機制還是非常欠缺的,更多的是部門之間的合作領域,還有一些分散項目的對接和合作。
人才政策一定要“大同小異”。“大同”即整體性上一定要追求一致性,三地人才的立足點在于建立科技人才高效一體化的機制,包括頂層設計層面的梳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部門或者管理委員會負責運營這件事情,但現在還是一個短板,而且在整體政策上還是一個盲區。“小異”就是要注重每個區域政策的差異性。以天津為例,天津從2016年開始就非常關注人才的發展,發布了海河計劃、海河工程和人才綠卡,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天津的政策跟北京的政策在某種層面已經形成了一種競爭,并不是互補。盡管北京同津冀的創新合作日益密切,但津冀作為北京的創新合作伙伴,地位并不穩定。以前河北對北京的輸送人才占比較高,但最近幾年,長三角、珠三角人才跨區域流動使得河北作為京津人才供給地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
現在三地人才的合作創新機制黏性不夠,導致區域人才流動不足。統計數據顯示,中關村科技成果只有4%是在京津冀地區轉化的,而這4%中的80%是在距離北京30公里范圍內實現轉化的,就是說河北周邊正在形成一個空檔區,而怎么去彌補這個差異,必須要切實關注。
產業園區共建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包括中關村在雄安新區設立的雄安新區科技園、曹妃甸示范園區、“通武廊”人才特區等都是很好的抓手。如何把細節落實到實處,很多方面還需努力。可借鑒的是天津市整建制企業落地后,職工可以實現本地社保化,這些都是很大的突破。
編輯: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