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我國重要的系統性城市發展工程,是“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人民城市建設”的組成部分,對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2025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研究推進城市更新工作”被列為重要議題并作出明確部署。會議指出,城市更新不僅關系到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的提升,更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城中村改造工作,因其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尤其是在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城市整體功能和居民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值得重點研究和探討。
一、城中村改造現狀與趨勢
城中村改造是中國城市更新的主戰場。近年來,各地城中村改造加力推進,取得顯著進展。一是城市面貌實現了重大優化和升級。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大多遵循因地制宜、因需開展的方式展開,涌現出大量突出的成功案例。總體來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及杭州、成都、南京、青島、沈陽等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都較為成功,且各具特色。二是帶動城市建設與房地產開發的有效投資,在穩增長、擴內需特別是住房市場止跌回升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推進的城中村改造的重點內容,各地有所不同。大體來看,城中村改造,不僅以房屋建設改造為重點,還兼顧了配套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及空間功能特別是產業功能的提升,呈現出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綜合性功能突出顯現的特征和趨勢。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追求文商旅居產等功能的協同。例如,溫州甌海區梧田老街通過政府對街區進行一體化開發,整合歸宗產權,引入社會資本運營,由破舊的城中村升級為新的文旅打卡地,年收入超3億元;深圳南山區平山村著力打造人才棲居綜合生態,實施“金融創投+校友經濟+創新孵化”三大特色融合發展。
二是注重數字化賦能和綠色化轉型。多地在城中村改造項目中,創新運營云平臺、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GIS)、數字孿生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來進行場景方案的設計、建設和管理,并將混凝土模塊化(MIC)技術與AI智能與綠色低碳技術相結合,為改造后的城中村新社區奠定了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可持續發展軌跡。
三是注重韌性城市建設。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加強環境韌性、社會韌性和經濟韌性的重要契機。其中,地下綜合管廊建造及老舊管線設施的全面改造升級,推進“平急兩用”的公共基礎設施開展協同建設等,是當下城中村改造中的重點問題。
二、城中村改造:引領城市治理新范式
城中村改造是中國城鎮化由增量主導的外延式發展,轉向“存增并重”的內涵式發展新旅程的重要標志。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突破65%,城市發展已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的新階段,城市更新已經不僅是簡單的舊城改造,更是一場關乎城市功能提升、空間重構、產業升級、文化傳承的系統工程。隨著城中村改造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各地正在探索更加精細化、人性化的改造模式,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這一進程不僅推動著城市面貌的更新升級,更深刻改變著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新的實踐樣本。
城中村改造推動了城市治理范式轉型,對中國城市治理的演進和提升意義重大。以往的城市治理,是以增長為目的的供給導向治理模式,這就難免與民生、與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發生脫節和疏離。而城中村改造卻牽系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及城市發展需求,且中央對城中村改造有非常明確的政策要求,“倒逼”城市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核心、同時審視城市多元利益主體的需求來展開治理行動。推動城市持續圍繞“人的發展”這一尺度進行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探索。
城中村改造工作成果和經驗,為城市未來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和精細化管理,城中村改造為城市更新工作開展積累了改造模式、設計和建設經驗,促進了人才培養和歷練、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以及相關的城市治理與項目管理經驗的不斷成熟。在改造過程中,公共部門與市場力量、社會力量進行協同、廣泛征詢居民意見、改造過程吸納居民參與等,這些實踐為全市域公私協同治理和市民參與式治理體系提供了經驗探索。此外,改造項目中涉及的投融資模式的創新和經驗、空間場景的創新設計和營造經驗等,也可在更廣泛的城市治理特別是新建項目治理中加以借鑒。
三、挑戰與未來方向
改造的精細化程度仍需進一步提升
當前城中村改造在設計、建設和治理的精細化等方面還有明顯的提升空間。城中村改造呼喚城市建設的“工匠精神”,需要發揮“繡花針”功夫,把設計審美、建設品質和治理細節再進一步打磨和提升。
改造中的文化傳承與激活不夠充分
目前城中村改造中,文化表達同質化問題和異質性問題同時存在,部分改造項目過于追求現代化和標準化,導致文化特色消失,千村一面;或是盲目追求“差異化”,生硬植入外來文化元素,缺乏對原有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深入挖掘。未來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平衡,以歷史文化為基底賦予城中村新的生機和活力。
要更好地營造以人為本的空間功能
提升以人為本的空間功能是新社區面向未來的能力和潛力的重要支點。目前的改造工程,偏重居住和商業功能,對青年發展空間以及“一老一小”的需求及空間功能建設略顯不足。未來應進一步加大城中村改造相關標準建設、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推動城中村改造向更高質量、更高品質、更高水平邁進。
來源說明:本文作者劉彥平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專家,文章轉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改。
編輯: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