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1月23日上午,“2021首科新年論壇——邁向‘十四五’:創新驅動與城市高質量發展”以網絡視頻會議的形式成功舉辦。賽迪集團總經理、賽迪顧問總裁秦海林,在論壇發表題為《城市競爭的“三率”法則》的主旨演講。
資料圖
以下文字根據演講內容所整理:
城市競爭或者是城市發展在一個區域里面要素流動頻率強弱、速率快慢、效率高低決定了這個區域(城市)的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改變了要素流動,原來我們的勞動力、資本在改革開放之前都是固定在某一個區域里面,是流動性不足,那個時候生產要素主要是以資本勞動力為主,但是都固化在相應的地區區域內,所以城市的發展非常的緩慢。改革開放之后農村的勞動力快速的向城市流動,其實打破的就是要素流動的這種藩籬來推動城市的發展,包括資本的流動。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每個城市的發展都非常的迅速,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的要素流動已經從國內循環向國外整個全球要素流動轉變。經過這近20年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產品要素的流動已經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這也使得很多城市快速發展,形成了特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要素,這個要素的頻率、速率和效率都涉及到,并且對城市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頻率指標:資本投入的總量、人口總量、數據總量。這些生產要素這種流動總量可以認為是一種頻率的強弱。
速率指標:資本流速、人流速、數據流速,這些要素的速度速率也是對城市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看八九十年代日本城市的發展,路口信號燈變綠燈時人流動非常快,人的走路速度跟城市經濟的發展程度是有很大的關系。
關注一個城市的發展,如果城市街面上人的流動很緩慢或者是走路很慢,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確定這個城市經濟發展程度應該是相對落后的。現在再看北上廣深這些特大型城市,每個人都是匆匆忙忙,這個是人的流動速度,由此可以看出資本的自由流動和數據的自由流動是會決定城市的發展。
效率指標:全要素生產率營商環境指數。很多城市在關注營商環境的變化,這些年中國在全球的世界營商環境的指數排名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世界營商環境城市的排名主要是以北京和上海來作為中國的營商環境的觀測對象。北京和上海營商環境做的非常好,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如果平均一下也可以看到,全國的城市營商環境還需要很大的改善。
香港、上海、深圳三個城市基本觀測分析
香港
香港的發展過程是有舍有得的,百年香港要素流動的頻率、速率、效率并沒有改變,其實還是很快的,只是流動的要素的方向發生了改變。香港在發展過程中其實也經歷了重制造業的發展,在50年代到70年代香港的制造業占總體經濟30%以上,這個就是十九屆五中全會里面提到制造業占比要保持基本不變,制造業實體經濟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占到非常重要的作用。80年代后隨著內地的改革開放香港制造業開始向大陸轉移,制造業的比重也在下降,但是現在香港的產業結構屬于一種新型化服務經濟轉型,金融、國際航運以及生物醫藥這種產業是達到了頂級的水平。
上海
上海是不斷升級國際化,要求要素的高端化以及高層次的人才、大規模的資本、充滿競爭的市場環境。這個就是之前提到的“三率”法則,要素不斷的迭代升級使得上海更加高端。當前的上海依然是外資跨國企業首選的城市,特別是政策的開放程度上也是領先中國的。上海的文化地位在中國內地目前來說還是沒有哪個城市可以替代的。
深圳
深圳實際上是一個很年輕的城市,是要素流動最為充分的城市。最近幾年深圳的創新能力不斷的提升,剛才關成華院長在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的時候提到,北京是排名第一的創新城市,深圳是排名第二,可以看出深圳這幾年已經開始從市場應用的創新模式逐步轉向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深圳是從一個小漁村逐步變成一個國際大都市,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遇到阻礙要素流動的藩籬,國家政策的引導使得很多科技人才南下深圳創業,這個使得深圳在短期內能夠實現國際城市百年發展的路徑,使得深圳能夠快速的發展起來。
香港、上海、深圳各自的困惑
香港
目前面臨的是無地可拓、缺乏縱深。人口的密集度已經是世界排名靠前,投資人口的頻率強度受到限制。最近兩年香港精英的流失、香港的治理上弱化、營商環境受到重大的打擊,是香港目前面臨的巨大問題。
上海
由于吸引的是很多高端的生產要素集聚,更多的體現用高端的人才和資本生產要素,創新活力略顯不足,年輕人的創業活力不足,所以如果要保持全球性的優勢仍然還是任重道遠的。
深圳
經過這40多年的發展,現在也面臨很多的社會發展問題。其軟基礎的實力與經濟的發展需求是不匹配的,而且創業成本很高。目前深圳房價基本上也是跟北京的水平看齊。在4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固有利益,這種固有的利益集團形成之后也會阻礙要素自由流動,這個與輕要素匹配難度逐步的增強。
這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如果要依靠單個城市的發展來推動要素流動形成城市的競爭優勢,目前來看都是存在問題的。那如果按照之前提到的,只有不斷推動這種要素流動的范圍,改善要素的營商環境或者是流動的效率,是這三個城市要去解決的問題。
格局決定出路,一個城市能級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競爭優勢,要素與流動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大的時空中去執行,從單體的發展到群體的發展,從城市到城市群的發展,城市才有力量。香港和深圳的機會,在于要改變香港和深圳當前面臨的問題,加快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才可以實現要素的頻率、速率和效率更大的改變。上海國際化都市也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未來的城市競爭應該是從城市群的層面上展開的,這種競爭會轉,更加突出要素的流動、要素分工的協作和要素價值的比較優勢。
剛才很多老師是從創新發展來談城市的發展,我更希望是看到從城市的發展單體來為要素流動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時間,以推動城市群的發展,實現新的城市競爭的優勢。
*文章觀點經作者本人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機構立場。
編輯:陳瑾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或發表。欲轉載文章,請聯絡cistds@cistds.org.cn。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發現有未經允許或不合要求的轉載,我們將立即舉報,并要求您刪除文章。原創之路不易,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