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劉琦巖先生在近日召開的“2018首科新年論壇”上,針對創新創業資源的配置機制等問題做主旨演講,并就當下創新創業的研究與發展提出了“三策”。
創新創業研究應回歸環境本位,可采取生態導向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劉琦巖認為,當下關于創新創業的政策研究中,創新創業的生態、體系等概念較為流行。但是這些概念的內涵過于復雜,概念中包含的一些互動因素、隱形因素難以刻畫,而創新創業環境概念則更容易刻畫。故此進行創新創業研究時,要回到環境本位,但應采取生態導向。
以往創新創業研究采取還原式思路,直接將創新創業環境具體到人才、科技、投入等要素層面,然后通過比較這些要素的具體指標來對創新創業環境進行評價,但以此制定政策容易誤導人們過多地關注要素指標的比對。而回歸環境本位的研究思路則更強調對創新創業環境各具體要素的配置情況進行分析,強調創新創業軟硬件的協調,以及要素與相關配套要素間的深度適應。面向新時代的創新創業管理或治理,既要采取創新或創業環境這種本位思考,同時也要采取社會共同關注的良好生態、獲得感等取向。
發揮好情報服務對智能孵化的關鍵輔助作用
在大數據、云計算時代,情報的稀缺性顯得彌足珍貴。情報本身有時就是“一句話”的事,與大數據講求的數據規模、結構、算法有關聯但很不一樣,情報主張的元數據策略,強調數據的高質量、高增值特質,在整個大數據運行中發揮引導性作用。
情報與智能在英文里是一個詞intelligence。情報服務可以為孵化或者創投領域提供關鍵性的決策輔助信息。如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創業情報分析與服務可以從已有的文獻、創新、創投等數據中發掘社會和市場熱點、發現消費或產業痛點,幫助相關創業企業迅速找到創新的切入點、窗口期等,壓縮基礎研究向產業化延伸的距離,提供關鍵性的匹配信息,等等。創新創業就是需要這類特質化的情報服務。
“全球智能孵化網絡”發展的“標”字訣
對于“全球智能孵化網絡”的發展,劉琦巖認為,“全球智能孵化網絡”的發展可借助和發揮好四個“標”字訣。
第一個,喊標語。圍繞全球智能孵化網絡平臺的功能和價值取向,研究設計代表性的理念和說法,面向業界口號要喊得簡潔、響亮。
第二個,貼標簽。理性分析誰是平臺發展需要的戰友、同道、志愿者,誰是競爭對手,不斷地擴大朋友圈、事業線。
第三個,出標準。這是政府應該做的,政府過去較為重視貼標簽而忽視了出標準工作,因為有愿意貼的,就有愿意爭著戴的,顯得很熱鬧。但當前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也干預不停地出臺大量的標準。標準出臺有助于社會或市場主體自我管理、自行治理。創業孵化已在國內外形成市場勢頭、行業規模,全球智能孵化網絡可以為行業或幫政府做好“出標準”這件事。
第四個,樹標桿。政府出臺大量標準的同時并不代表社會真正實現了標準所設定目標,因為創新很多是非標的東西。這就需要樹立一個行業或領域的標桿。
以“二八定律”來看,喊標語,貼標簽,出標準,樹標桿,這四件事做好了,基本就可以覆蓋一個系統,包括全球智能孵化網絡這樣的平臺發展80%的工作;剩下20%的工作就是要面對創新創業活動中大量新穎的、個案性的事項,對未來有創新意義、引領性或顛覆性的工作往往都包含其中,所以要給予更大的關注和支持。相信全球智能孵化網絡會秉承行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在這些方面做出開創性的業績和影響。
編輯:王楠
注:*本文根據劉琦巖研究員在“2018首科新年論壇”上發表的主旨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