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上午,作為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旅服務專題西城展的配套活動,西城區文旅創新圓桌對話活動在“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正式召開。本次活動圍繞“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西城區文旅創新發展”為主題展開,旨在探討金融創新、科技創新在文旅產品和服務中的應用,推動西城區文旅產業的創新和轉型。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彥平教授應邀參加會議并發表了題為“城市品牌建設與文旅發展:關于西城區的戰略思考”的主旨演講。
劉彥平教授在演講中梳理了西城區文旅資源的價值和意義。從受眾的角度來看,作為首都功能的核心區以及全國文化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載區之一,西城區的文旅資源在世界城市網絡和中國城市網絡中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在海內外華人同胞的心目中也是頗具代表性的文化鄉愁。此外,憑借特有的演藝劇院、茶館、博物館、四合院、名人故居、胡同以及大量高品質的歷史文化片區,西城區還經常發揮著“國家會客廳”的功能,成為北京打造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支撐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廣大游客和市民看來,西城區的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城市空間和場景提供了一種歷史穿越的超級體驗,能夠讓游客集中領略到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古都和現代化大都市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西城區在文旅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劉彥平教授認為,西城區文旅發展的主要模式和經驗,突出地表現為活化、IP化和規范化三個方面。西城區充分運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途徑,特別是創新引入文化資源、文物建筑的社會化、市場化開發利用和保護模式,打造了諸如新市區泰安里等一批成功案例,被坊間譽為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的“西城模式”。同時,西城區還特別注重文旅資源的IP建設。西城區的文化IP建設起步并不算早,但有后來居上之勢。近年來,“京劇發祥地”“演藝之都”“白塔夜話”“馬連道茶文化”等一批文化IP形成了全國性的影響力,為打造西城區城市品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此外,規范化也是西城區文旅發展的重要經驗。西城區在開發文旅資源特別是在歷史文化片區保護和改造、中軸線申遺等一系列行動中,不斷探索多元治理和參與式治理的新機制,注重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于西城區文旅資源的特殊性以及文旅發展的進展和經驗,劉彥平教授也就未來西城區城市品牌建設和文旅發展提出了“五個字”的戰略思考和建議。? ? ? ?一是“管”,即完善城市品牌建設的現代管理和管治體系,通過組織先行和治理網絡建設,形成既有頂層設計、又有項目落地管理的“頂天立地”新格局。二是“融”,城市文旅品牌建設要透過文旅來關照整個西城區的發展,這就需要把西城區的產業品牌、營商環境品牌、科創品牌、開放品牌和宜居品牌建設等,都納入到文旅品牌的戰略生態視野,實現城市功能的高效聯動,并以此來催生更多的規劃和創意。三是“聯”,即以IP打造為引領,與國內外城市、產業和企業品牌聯動,開展聯合營銷,以充分彰顯北京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引領作用并作出西城貢獻。四是“促”,即在前三個增長和增量戰略基礎上,通過盛事西城打造和媒體整合傳播,有效促進文商旅體消費,同時增益城市品牌資產。五是“享”,即始終堅守城市品牌與文旅發展的公共利益價值導向,不斷深化城市品牌的共建共享機制,賦能活力西城和幸福西城建設。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申請轉載授權。轉載時請注明"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創之路不易,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