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于一個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數據已成為驅動社會進步和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作為新時代的石油,數據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響著企業的運營模式和決策過程。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正在被重新審視和解讀。如何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運用新理論指導實踐,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如何應對技術應用的不平衡、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挑戰?企業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業務模式的創新,提升管理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2024年9月6日, 2024年首都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特色教育培訓——企業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研修班第八次課程開課。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政力以《數字化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題進行授課。此次培訓由北京市總工會指導、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主辦、北京亦莊盛元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以下內容整理自王政力副院長的授課內容:
一、無限供給經濟學理論基礎
無限供給經濟學強調,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雙重推動下,生產要素的供給潛力可以無限擴大。這一理論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具有非競爭性、可復制性和可累積性等特點,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數據要素的形成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收集、整合和利用海量數據,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數據要素的流動與共享也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創新,形成了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
在無限供給經濟學理論下,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創新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背景
近年來,多國在戰略中提出成為數字樞紐(中心)、希望通過優秀的ICT基礎設施、成為區域數字中心、匯聚人才和創新能力、加速發展本地生態、牽引金融、物 流、制造等行業升級、實現國家競爭力提升。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均明確提出了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目標,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政策支持的重點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例如,加快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促進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和風險。
盡管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缺乏先進的數據系統、數字化管理模式滯后、復合型人才短缺等。同時,數字經濟也為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通過數字化轉型,企業可以實現管理模式的優化、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三、數字化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案例
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案例遍布各行各業。以信息密集型行業為例,它們率先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并取得顯著成效。這些企業通過引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了業務流程的優化和重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同時,它們還通過平臺化商業模式創新,構建了更加開放和協同的生態系統,實現了與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合作和共贏發展。
以廣發銀行為例,該行通過制定數字化轉型發展戰略,堅持創新發展、輕型發展路徑,構建了價值型、智慧型、綜合型特色銀行。廣發銀行通過建設多云資源管理平臺、自主研發平臺等方式,夯實了數字化基礎底座;通過升級數字服務中臺,提升了企業級敏捷響應能力。這些舉措有效推動了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在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企業實現了生產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柔性化。例如,某汽車制造企業通過建設智能工廠,實現了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調度,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智能制造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還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數字平臺企業在數字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數字平臺企業,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優勢。這些企業不僅推動了數字技術的創新突破,還通過數字平臺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數字平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促進了自身的成長壯大,還推動了整個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
數字化已經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無限供給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下,企業應積極把握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努力。同時,通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行業的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有著各自的特點和路徑選擇。未來,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申請轉載授權。轉載時請注明"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創之路不易,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