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2024年全國兩會在京開幕。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組織專家學者,聚焦兩會中科技創新相關議題,從發展新質生產力、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未來產業培育、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角度進行交流和分享。
?
科技創新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當前,我國經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面對國內外的多種困難挑戰,更需要堅定不移地加強科技創新,深入理解科技創新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向科技創新要發展,依靠科技創新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助力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劉楊)
?
以一體化綜合改革促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教育孕育未來,科技催生動能,人才引領發展,三者有機融合、相互貫通、協同推進,體現了中央決策層立足大局大勢,著眼實現創新驅動、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深遠考量和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指明了路徑。
北京作為首都,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既要一如既往地重視科技領軍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引育,也要更加重視大國工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以一體化綜合改革促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面向重點產業、未來產業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在創新實踐、產業實踐中全面提升育人效度,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輻射引領全國,應對“數字+” “智能+”的縱深發展,為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張亮亮)
?
培育未來產業需在四方面加強部署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未來產業,要在四個方面加強部署。一是突出“先導布局”,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區域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二是突出“技術策源”,集中謀劃建設一批聚焦未來產業的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三是突出“開放容錯”,對新技術、新業態實行更加彈性和包容性的監管模式;四是突出“市場培育”,加快編制未來產業產品首購目錄,探索多樣化、專業化的金融支持模式。(邱英杰)
?
共同迎接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
李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了“人工智能+”,提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人工智能將掀起“顛覆性”浪潮,不管在國家層次還是對于每個人,都面臨了諸多方面的挑戰、風險和難題。在宏觀層次,這帶動著商業模式、就業結構、教育模式、創新模式等的變革,將人類社會帶進了不得不與智能機器人共生、共存、共舞的時代。
在個人層次,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將發生巨大的改變。既然改變不了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進程,只能改變自己;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通過學習改變知識結構以適應時代的進步,才能在未來的人機共存時代中更好地發展自己、服務社會,不被歷史潮流淘汰。(白英)
?
科技創新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
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首要任務,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則是這一任務的核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點在于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這需要我們實現產業基礎的高級化和產業鏈的現代化
。這兩者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
因此,“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僅僅是一種口號,更是指導我們實踐的明確策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促進,共同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不僅為產業鏈的現代化提供了內在動力,也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要素。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支撐。(李淑敏)
?
科技智庫以“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作為科技智庫工作者,我們要勇于承擔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整合好學術與政策研究、戰略與咨詢服務、金融與成果轉化的資源要素,通過研究、政策建議和合作,充分發揮科技智庫的可持續創新發展平臺作用,促進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陳瑾)
?
發展新質生產力,青年人的時代使命
自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原創性概念以來,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在今年的兩會上更是成為了熱議的焦點。“新質生產力”,“新”的是起點,重中之重是“質”,落腳于“生產力”。這個概念的提出和闡釋,不僅為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也給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傳遞了鮮明的“新”信號。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作為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群體,我們青年人更應積極響應國家需要,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乘勢而上、挺膺擔當,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譜寫科技強國的青春篇章。(文藝璇)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