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介紹測算科技進步速度、貢獻率及相關指標方法的基礎上,對2006-2013年北京地區資本、勞動和科技創新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以及科技進步貢獻額、科技進步貢獻率及相關指標進行了測算,并與全國水平和主要沿海發達地區進行了比較分析。從測算數據看,北京地區的科技進步貢獻額保持著一定規模的增長,在“十二五”期間,平均每年科技創新對GDP增長量的貢獻達到500億元以上,較“十一五”期間每年對GDP增長量的貢獻多出100億元。與此同時,反映經濟發展質量的綜合要素生產率水平也較為穩定,大致保持在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增長1%時,GDP增長5%。科技進步貢獻率則達到60.11%,居全國第1位。北京在創新人力資源、研發投入強度、知識產出水平以及科技合作與交流等諸多方面在全國處于領先。北京的經濟增長已擺脫主要依靠投資單純追求GDP增速的發展理念,轉而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來實現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
自美國經濟學家索洛(Solow)在技術進步貢獻率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測度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成為了一個持續不衰的研究課題。2006年,技術進步貢獻率指標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簡稱《規劃》)中的發展目標,這對全面落實科技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十二五”以來,北京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進步,是全國經濟總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地區生產總值(GDP)已經接近2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3萬元,超過上海列全國第二位。特別可喜的是,在經濟增長量中,北京重創新、調結構、抓質量、促效率,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2013年,北京市科委委托第三方咨詢機構北京立言創新科技咨詢中心,聘請科技部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北京市統計局、北京師范大學等多個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課題組,對北京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展開系統研究,對科技進步貢獻率及相關指標進行了測算,并與全國和主要沿海發達地區進行了比較分析。通過定量化分析,進一步了解科技創新對首都經濟社發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而為下一步加快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一項具有長期性、戰略性和全局性系統工程,本研究立足于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定位和發展內涵,探索建立分析和評價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指標框架體系。在綜合文獻梳理和系統研究基礎上,提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應立足超大城市、首都定位、國家使命“三大戰略基點”,突出競爭力、帶動力和影響力“三大動力”,強化人才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環境競爭力;經濟帶動力、社會帶動力、生態帶動力;區域影響力、國家影響力和世界影響力“九項支撐力”,初步構建起了具有中國特色、全球視野的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框架體系。
北京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科技創新實力雄厚、創新文化發達、創新氛圍濃郁、科技輻射帶動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科技發展潛力和人文自然環境、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已經日益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新思想、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文化的重要創新策源地之一,具有建設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比較優勢。但是,從現有的理論文獻和實踐案例來看,目前國內外對“全國創新中心”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國情各異,如何在一個新興市場經濟大國中,建設一個以首都城市為主體,引領地區、全國和全球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現實可供直接參考和借鑒的模板。在這一背景下,我們研究認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不能簡單套用國外或國內一些約定成俗的分析框架和評價思路,需要從國家對北京發展的要求、北京市自身發展條件出發挖掘新的城市定位和發展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歸納梳理分析維度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打造京津冀創新發展戰略高地是新時期京津冀科技創新發展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核心任務。為合理、有效的構建京津冀創新發展戰略高地理論分析框架,課題組結合從國家、區域、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層面梳理的國內外跨行政區域協同創新典型案例,研究了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的現狀、特點以及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創新一體化中的作用、特征、政策及其相關機制,總結了成功經驗與教訓;并從頂層設計、整體架構、機制健全和資源配置等四個方面總結了典型案例給京津冀創新發展高地研究帶來的若干啟示。在此基礎上,從發展階段、區域特質和功能定位等三個視角提出了京津冀聯合打造創新發展戰略高地的發展愿景。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