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2005-2013年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得分
圖2 創新環境各二級指標得分
圖3 創新績效各二級指標得分
圖4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圖5 每億元R&D經費PCT專利數
圖6 北京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2013年)
圖1 2005-2013年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得分
“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簡稱“首科指數”)是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簡稱“首科院”)基于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監測和評價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2012年全市科技創新大會首次發布,此后每年定期發布。“首科指數”是對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情況進行動態跟蹤評估的一個指數,旨在“看過去、話當前、謀未來”,通過一個較長時間維度的歷史和當期數據,全面翔實地反映首都科技創新發展的水平和趨勢,并有助于從中分析問題,總結規律,謀劃和指導未來科技創新發展?!笆卓浦笖怠币鹆松鐣鹘绲膹V泛關注,獲得了較高評價,新聞媒體更稱是“為首都科技創新畫像”,是反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展的“晴雨表”,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影響力。
據介紹,“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4”借鑒了國內外關于“區域競爭力”和“創新評價”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參考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等國際權威機構的評價報告,建立了包括“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4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64個三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國際通用的標桿分析法,基于2005年至2013年相關統計數據進行測算,并得出相關研究成果。
“首科指數”中所采用的評價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內外的權威數據庫,包括: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聯合發布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北京統計年鑒》,《專利統計年報》和其他省市統計局發布的地方統計年鑒等。
“首科指數2014”研究內容有三個特色:
一是 “大數據”。力求用首都科技創新的大量數據反映首都科技創新發展的“風向標”。首科指數涉及4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64個三級指標,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首都科技創新的各個層面,數據翔實、準確。特別是通過2005年到2013年連續的數據跟蹤、監測和分析,揭示了首都科技創新發展的水平和規律。
二是 “新數據”。力求用最新最權威的數據反映首都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成效”。2014年適逢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當年12月國家公布了相關經濟普查數據。“首科指數2014”及時全面吸納了相關權威數據,在此基礎上分析得出了首都科技創新的新亮點、新成效。
三是“解數據”。力求定性和定量分析結合,更加全面地反映首都科技創新發展的“總面貌”。除了數據之外,2014版“首科指數”增強了專欄的時效性,從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等層面,結合數據進一步反映了首都科技創新的各方面進展。
2月13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在北京舉行媒體通氣會,發布“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4”。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首都科技創新已經具備了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基礎、優勢和條件,北京正在日益成為創新環境最優、創新活力最足、創新成果最多、輻射帶動最強的科技創新高地。
2014年2月,國家領導人視察北京時明確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提出了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發展目標,部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重大戰略??萍紕撔轮行氖侵醒胭x予北京的新定位,是對北京提出的新要求。這既是北京責任所在,也是內在發展要求。
在此新形勢下,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堅持“相對穩定持續和客觀科學原則”,指數總體框架及其一級、二級指標保持不變,僅針對部分三級指標與時俱進地做了調整和完善,增加效率指標,減少規模指標,力求更好地反映創新驅動發展的內涵,用數據更翔實地反映了首都科技創新所面臨的“兩大時代背景”、表現的“兩個新趨勢”、呈現的“三個新亮點”。
根據2014年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研究及指標體系,進行測度后結果表明,從2005年到2013年,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支撐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得分從2005年的基準分60分,增長到2013年的87.96分,年均增長3.50分(如圖1和表1所示),科技創新發展總體呈現平穩上升態勢。
兩大時代背景
1.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對比北京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2012年,北京已率先進入了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種種特征和趨勢性變化,在首都經濟中表現得尤為鮮明和突出,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高于發達國家同類水平。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階段,北京最具備脫穎而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實力和基礎,北京創新人才的梯次儲備完善,重大科技技術成果大量涌現,創新生態環境不斷完善,完全可以率先引領新常態、促進首都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機遇。
從國際看,在技術成果總量方面,2013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已占全球總量的32.1%,超過美國和日本,總量接近于美日兩國總和,我國無疑已是創新大國;但是創新層次還比較低,發明專利不足六分之一。在技術層次方面,我國科技實力和水平邁入“領跑”、“并跑”和“跟跑”并存階段。北京作為最有實力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科技創新中心,對于“領跑”的領域,要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在重要領域搶占制高點;對于“并跑”的領域,要找到超越的突破點,加速形成領先優勢;對于“跟跑”的領域,要實施非對稱戰略,創造新的比較優勢。
今后,北京需要在打破體制機制瓶頸上下功夫,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要進一步解放和增強全社會創新活力,深化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實施人才發展戰略,厚植創新創業文化,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
從區域發展看,協同創新還存在一些障礙。今后要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強化協同創新支撐,推動建設跨區域科技創新平臺,開展聯合攻關,打造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鏈條,構建分工合理的創新發展格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聯合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健全技術交易服務體系,推進信息共享、標準統一和市場一體化。加強科技人才聯合培養,搭建人才信息交流平臺,健全跨區域人才流動機制。
兩個“新趨勢”
1. 北京正在成為創新環境最優、創新活力最足、創新成果最多、輻射帶動最強的科技創新高地。
創新環境最優:創新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廣覆蓋、全主體、多層次、分階段”的創新政策法規體系日益完善。從2005年至2013年政策環境指標得分實現了大幅增長,從基準60分增長到126.14分,年均增長8.27分(如圖2所示)。
創新活力最足:截至2013年底,北京地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300家,占全國的20%;擁有科技型企業近24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30%。法人金融機構當年新增22家,累計達652家,位居全國首位。“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達356家,其中北京地區企業掛牌248家,占全部掛牌企業總數的69.7%。擁有科技孵化機構130家,總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8500家,入駐企業總收入超過1200億元,涌現出一批創新型孵化器和孵化服務新興業態。
創新成果最多:2005年至2013年,科技成果指標得分由基準分60上升到121.15分,年均增長達到7.64分。該指標得分也是創新績效中惟一突破100分的二級指標(如圖3所示)。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0.4件(如圖4所示),每億元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PCT(專利合作協定)專利數2.52件,位居全國首位(如圖5所示)。北京地區共有75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0.5%,顯示出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大資源優勢和創新實力。
輻射帶動最強: 2005年以來,輻射引領指標得分呈穩步增長趨勢。2013年該指標得分達到80.10分,8年間年均增長2.51分。技術交易實現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4%;其中流向其他省區市和出口的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占成交總額的比重為79.6%。全球500強企業在京總部數量48家。我國212家活躍智庫中,在京70家,數量位列各省市第一,占全國33%以上。
2.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協同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四大要素有機結合,互為一體。從2010年開始,四個一級指標得分差距有減小的趨勢,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的動態變化趨于均衡,表現出創新資源、創新環境與創新服務協同發力促進創新績效,創新驅動的整體格局更加完善。
三個“新亮點”
“四個增長”
1.創新資源增長最快。2009年,創新資源進入高速增長期,2009年至2013年,得分由64.18分躍升至87.45分,年均增長接近6分。
2.創新環境增長最穩健。2005年至2013年,創新環境始終保持穩健增長態勢,除2011年外,每年保持平均4至5分的增長速度。
3.政策環境增長分數最高。在所有的評測指標中政策環境指標得分最高,2013年得分126.14分,這得益于北京市充分發揮中關村示范區先行先試的政策效應,首都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4.創新服務增長最有潛力。創新服務在四個一級指標中得分雖然相對較低,說明提升空間也最大。特別是具體到二級指標,科技條件改善勢頭最為強勁,得分增長最快,2013年得分高達96.43分。
“五個領先”
1.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作用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及綜合評價課題組測算結果顯示,2013年北京地區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位居全國首位,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得分達到83.12%。
2.科技創新支撐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據北京科技創新貢獻率研究課題組測算結果顯示,北京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2013年達到60.11%,位居全國首位(如表2所示)。
3.知識創造能力全國保持領先。2013年北京發表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國內發明專利占專利授權量比重33%,位居全國首位。
4.產業結構優化水平保持全國領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0.83:22.32:76.85,服務業比重全國最高(如圖6所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端服務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均達到60%左右。
5.高新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的各項指標全國領先。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收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技術合同成交額、國家級創新平臺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六個翻番”
與2008年相比,2013年北京科技發展主要指標實現了“六個翻番”。
1.全市高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4520.9億元,是2008年的1.6倍,接近翻番。
2.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200.7億元,是2008年的1.9倍,接近翻番。
3.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總收入3萬億元,是2008年的2.9倍,超過翻番。
4.專利申請量為12.3萬件,是2008年的2.8倍,超過翻番。
5.專利授權量為6.3萬件,是2008年的3.5倍,超過翻番。
6.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2851.2億元,是2008年的2.8倍,超過翻番,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背景介紹: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簡稱“首科院”)是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發起,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為秘書長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承建的首都特色新型智庫,是首都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首科院旨在圍繞“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搭建“小核心、大網絡”的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平臺,探索服務和利用首都科技智力資源的體制機制,為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促進首都科學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大事記
2009年9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在審議“市政府推動高新技術在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用情況報告”時,建議市政府研究建立由北京市和國家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的首都科技創新協調機構。
2010年9月,首科院籌建工作正式啟動。
2011年8月10日,首科院正式揭牌成立
?? 2012年9月13日,首科院在北京市科技創新大會期間,首次發布“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簡稱“首科指數”),從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四個維度為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畫像”。同年,出版《首都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2)》(簡稱“首科報告”)。此后,每年在北京市科技工作大會期間發布首科指數和首科報告,已成為慣例。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首科院即是北京市落實中央系列文件和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
編輯: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