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新京報》發表“北京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何優勢?”一文,邀請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和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共同解讀北京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特此分享原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記者注意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支持北京等區域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去年年底,北京市委全會明確提出了到2025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的目標。
在1月20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北京市副市長、秘書長靳偉介紹了《“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提出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形成國際人才的高地,切實支撐我國建設科技強國。
全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何特點?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說,一般認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形成是由于全球創新網絡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張與耦合,加速了全球創新資源的國際流動,進而改變了創新資源的空間配置格局,并促使網絡中的一些節點區域或城市逐步成長為創新能級高、對外輻射功能強勁的科技創新中心。
關于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內涵的探討有很多,有學者從定量角度提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某一時期內一個國家的重大科學成果及科學家人數超過了同期全世界重大科學成就總數的25%;也有學者從定性角度提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本質是指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科技創新活動集中、科技創新實力雄厚、科技成果輻射范圍廣大,從而在全球價值網格中發揮顯著增值功能并占據領導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區。
分析眾多機構和學者的研判,關成華認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有六大主要特點:包括聚集了豐富的創新資源,包括人才、技術和資本;創新活動或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頻繁并具有較高的質量;科技創新效益顯著,有效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并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包容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支持創新活動,創新活動繁榮城市發展;對周邊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引領周邊發展;處于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位置,對于全球創新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何優勢?
記者從北京市科委獲悉,北京研發人員超過40萬人,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連續保持6%左右,在全球領先。北京還擁有北大、清華、中科院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
關成華稱,北京知識創造能力居全球前列。北京連續三年蟬聯自然雜志評選的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根據《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北京以24萬余篇論文數在科學論文出版指標方面蟬聯全球首位,占全部論文出版數量的比重達2.79%。北京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2.5萬余件,占全部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的比重達2.40%,居全球前列。
同時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從全球對比看,《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北京作為中國樣本城市,得分為78.2分,超過部分歐盟國家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水平;美國Startup Genome發布的《2020年全球初創生態系統報告》顯示,北京排名全球第4位。從自身情況看,北京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以創新經濟為標志的創新高地迅速崛起。
如何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表示,北京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力建好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持續推進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統籌布局“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做強戰略長板,力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光電子、生命科學等領域持續占先。
北京還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加強?關成華稱,北京應進一步提升開放創新水平,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努力消除制約創新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建立與國際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與政策環境,促進創新要素的雙向流動,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和市場。
《“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提出,圍繞“筑根基、建優勢、轉范式、促聯動、強協同和優生態”,戰略部署推進六大工程:實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建工程、重點跨越工程、創新范式優化工程、“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三鏈聯動工程、京津冀產業驅動工程、創新生態提升工程。
哪些舉措支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科技部支持北京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戰略科技力量,包括深度參與國家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就是北京要深度參與,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北京形成一支重要力量。
支持北京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特別是創新科研項目的管理方式。以建立顛覆性技術和非共識項目的發現機制為例,李萌說,科技部已經和北京市一起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探索央地和社會資本共同來支持顛覆性技術研發的新模式。
來源:《新京報》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