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應邀出席“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煤電產業減污降碳高端論壇”,并發表題為《新時代煤電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的主旨演講。
關成華院長呼吁,新時代背景下煤電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應隨時代脈搏躍動,靠科技創新助力,抓內部治理提升。
我首次注意到“綠色發展”問題是在2010年,那時剛到北師大工作,我所在單位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的創始院長李曉西教授正在組織力量研發中國綠色發展指數。這份報告我們每年都做,在2016年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時,桌面上放著兩份材料,一份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另一份是我們做的一份報告——《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
實際上,促使我真正投身于綠色發展研究是在2014年,就是阿里巴巴紐交所上市前后的那段時間。當時一個投行的經濟學家到波士頓看我,我們進行了一次長談。其中談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談到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固化下來的財富到底有多少、怎么測算;另一個我們談到,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對資源的攫取和對環境的破壞,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補償和修復。
隨后我開始認真研究綠色發展這個事情,開始探索一些新的衡量指標。團隊除了每年做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還做真實進步指標(GPI)的研究。現在,綠色發展研究有了十余人的團隊,GPI研究也陸續有各種成果問世。由于開展這樣的研究,我就對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有了更多的認識。
2004年,我接觸到了可持續與綠色發展的相關議題。那時我在參加為期一年的培訓,期間精讀了萊斯特·R·布朗的著作《B模式:拯救地球 延續文明》。書中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運行模式:一種是A模式——依靠過度消耗自然資本,使產出人為膨脹的泡沫經濟。這種模式在今天已不再行得通了,取而代之的是B模式——全球動員起來,穩定人口和氣候,使A模式存在的問題不至于發展到失控的地步。我讀完這本書,內心的確產生了觸動,但在當時,大多數還是“屁股決定腦袋”,返回工作崗位后,又走上了把經濟增長放在第一位的“老路”。
那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浙江工作。他在主政期間,啟動實施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也正是在這項偉大工程中,習近平提出了享譽四海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開創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國先河,也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發展范式。在那個過分關注經濟增長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堅定了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可謂極具前瞻性戰略眼光。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得以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思想依據,也為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綠色根基、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提供了根本指引。概括起來,貫穿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條邏輯主線是: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經濟思想的戰略目標是關聯和統一的,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要實現一種“可持續繁榮”的狀態。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其更深層次內涵是對“可持續繁榮”狀態的不懈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對高質量發展最終目的的闡釋,反映的是在“追求發展”向“維持繁榮”的轉變中實現新跨越的戰略目標。而“雙碳”則是邁向“繁榮”狀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中國一直是可持續和綠色發展的堅定支持者。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提出了“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雄偉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了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可以說,碳達峰、碳中和就是反映和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牛鼻子”、試金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我們要在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經濟思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共同邁上新臺階的雙重邏輯中,把“雙碳”作為實現“繁榮”目標的一項歷史性任務來推進。
如果要給第一部分做一個總結,大概就是三句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經濟思想為“雙碳”目標實現指明了前進方向,以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朝縱深方向邁進,以碳達峰與碳中和為目標的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已經開啟。
在《歐洲夢:21世紀人類發展的新夢想》一書中,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里夫金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念,他留意到現代世界因為數字通信和可再生能源相結合而有不尋常的改變。后來,他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進一步闡發了這個觀點。
從機械革命、電力革命到信息革命,不僅引起了生產關系上的重大變革,也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如今尚存爭議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否已經來臨?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一書中提出,我們當前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各項重大技術創新將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波瀾壯闊、勢不可擋的巨變。
對于此,我個人仍然持保留觀點。或者換句話說,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未到達“高峰”。這個“高峰”,我理解為能源領域重大突破技術的出現。由于前兩次工業革命都和能源有關,因此我認為這種革命性的技術仍然會反映在能源革命上,它可能讓人類徹底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柯文也對所謂的“新工業革命”持懷疑態度。他在《大停滯:全球經濟陷入漸凍,如何擺脫困局?》一書中,提出全球經濟已經來到空氣稀薄的“科技高原”,創造經濟成長讓全民雨露均沾的科學創新愈來愈少。
從能源生產、傳輸、承載到應用,人類社會正加速攀登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高峰”。三次工業革命,整體趨勢是從高碳能源向低碳、無碳能源演變。工業革命的背后關鍵是以能源和材料為基礎的技術進步。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應該是以能源轉換開始的能源利用方式的突破和生產力上的新突破,或者說,在綠色能源技術上產生重大突破應該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高峰”。
那么,綠色能源技術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采用清潔、高效、低碳等技術手段,實現能源產生和利用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一類技術。它應用領域涵蓋了電力、交通、建筑、制造業等多個領域。目前應用比較好的綠色能源技術有:太陽能光伏技術、風能發電技術、地熱能利用技術、潮汐能發電技術等。同時最近一些前沿技術也出現了新突破。
在這里,我重點想要提的是核聚變和氫能技術。核聚變的原材料(主要是氫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幾乎是無限的,其生產過程幾乎可以做到零排放,產生的核廢料也很少,處理起來相對容易很多。這三個優勢是現有的任何能源形式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其相對于核裂變來說,并不會產生高放射性廢物,并且所需燃料氯可以從海水中提取,是一種可持續、安全、無污染的能源來源。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開始了核聚變的實驗研究。2007年,中印日韓美俄以及歐盟這7個成員發表了一份聯合宣言,決定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建造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去年12月份,美國能源部的科學家們在核聚變方面取得了突破。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從聚變反應中產生的能量高于開始這個過程時消耗的能量。科學家們首次成功地制造出一種能獲得凈能量的核聚變反應。
就在三天前,4月12日,我國的“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高約束模式運行新的世界紀錄,該技術的突破對于實現聚變能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我們距離用核聚變為家庭供電還很遙遠,但是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未來,我們亟需解決的是可控核聚變遺留的諸多科學和技術問題;在國家和私企的通力合作下,突破超高難度的新技術路徑,并積極探索核聚變發電的商業可行性,促成核聚變技術在人類生活領域的廣泛應用。
氫能作為清潔優質的二次能源,在交通領域可以減少汽柴油消費;作為高品質熱源,在工業領域可以減少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作為大規模、長周期、跨季節儲能方式,可以提高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促進大基地新能源電力集中外送;作為清潔化工原料和還原劑,可以以“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綠電—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產業鏈布局等與地方工業、農業相融合,既能促進大基地化工等相關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又能帶動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還能為新能源就地消納提供解決方案。
氫能產業鏈長、環節多,技術種類繁多,創新速度也在加快。在制氫環節,海水直接電解制氫取得重大進展。3月1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全新原理實現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研究成果入選其中。謝和平院士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已經于2022年11月30日在《自然》期刊發表。近期,該項技術還將在福建進行海上中試,打造海水制氫產業化,形成海洋綠氫產業。
在運氫環節,氫氨聯動近年來發展很快。氨作為高效儲氫介質,具有高能量密度、易液化儲運、安全性高和無碳排放等優勢,既可以與氫能融合,解決氫能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也可以作為直接或者間接的無碳燃料應用,是實現零碳燃料的重要技術路線。據統計,2022年全年,氫氨一體化相關項目至少有20個,總投資額近1500億元,綠氨年產能超過260萬噸。
在儲氫環節,3月25日,我國首次實現了固態儲氫并網發電。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固態氫能發電并網率先在廣州和昆明同時實現,這也是我國首次將光伏發電制成固態氫能應用于電力系統。
在應用環節,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進展相對較快。國外韓國現代汽車、德國奔馳汽車、日本豐田汽車為代表的企業都推出了相關的車型。中國已經在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鏈中部署了整車、系統和電堆,出現了億華通、國電投氫能等獨角獸企業。氫燃料電池大巴成為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亮點。
除了緊盯前沿技術,那對于煤電企業來說,中短期內要大力推廣應用節能降碳綠色技術。比如國家重點研究和推廣的:超臨界CO2(S-CO2)發電技術、高效低成本的CO2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老舊煤電機組延壽及靈活高效改造技術、燃煤電廠節能環保、靈活性提升及耦合生物質發電等改造技術。在坐的很多都是煤電領域的專家,我就不再一一展開了。
其中CCUS技術,即CO2捕集、利用與封存,我認為應該要重點關注。在未來能源體系中,煤電中短期內仍將作為重要的容量電源存在,發揮重要的保障及調節作用,CCUS是煤電企業實現碳中和、充分發揮功能的重要工具。
2021年9月,全球首家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且能夠安全地將碳儲存在地下的除碳工廠啟動,該工廠每年可以捕獲4000噸CO2,技術上具備可實現性。今年4月2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液態陽光”研究院及產業化示范基地落地廣州南沙,邁出了產業化的第一步。液態陽光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將光能轉換為穩定的化學能并以液體的形式存儲、運輸與應用的相關系統。
我講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說,煤電企業要在短中長期內制定不同的技術創新路徑。要緊盯能源技術最新前沿發展,把握未來發展方向。同時要積極部署中短期內的減污降碳項目,把握轉型發展機遇。
ESG作為煤電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力抓手,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ESG理論內涵及發展動向
什么是ESG?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是企業履行環境、社會和治理責任的核心框架和評估體系。它的核心觀點是企業管理和金融投資不應該僅僅考慮經濟和財務指標,還應將企業活動和投資行為對環境、社會以及更廣闊范圍內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一并評估,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換句話說,ESG就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企業界的具象投影,它的內涵既包括企業追求可持續發展所應遵循的核心綱領,也包括企業踐行可持續發展所要借助的行動指南和工具。
回顧下ESG的發展歷程:ESG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責任投資。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發布了一份報告《Who Cares Wins》《在乎者贏》,正式提出了ESG概念。目前ESG在企業中推廣應用速度在加快,國內外政府與相關機構都出臺了推動ESG落地的規定。國際上,2021年4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征求意見稿,進一步規范和嚴格要求了ESG信息的披露范圍。
國內方面,去年3月份,國資委成立了社會責任局,明確提出要抓好中央企業社會責任體系構建工作,指導推動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在隨后的5月份,國資委對外發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文中提到“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同年12月,在國資委社會責任局的指導下,中央企業ESG聯盟正式成立,多家央企踴躍參與,其首批成員有:國家能源集團、航空工業集團、中國石化、國家電網、中國移動、中國寶武、中鋁集團、國投、華潤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國藥集團。與此同時,在去年的4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在投資者關系管理的溝通內容中首次納入“公司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信息”。截至2022年12月,已有1474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報告,披露率達30.9%,創歷史新高。今年1月份,國務院發布了《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進一步助推國內ESG的發展。
在國內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方面:去年12月29日,中國財政部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基金會)簽署了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北京辦公室的諒解備忘錄。該標志性事件將有助于中國監管部門和市場廣泛參與全球ESG標準制定,表達發展中國家訴求,相信在未來全球ESG標準的制定中將會納入更多“中國聲音”。
二、ESG對煤電企業的必要性
結合現下國內外政策和市場走向,我們煤電企業有必要借助ESG將企業發展的外部影響內部化,將公共效益引入企業價值評判指標,并通過ESG來推動煤電企業經濟價值和環境社會發展效益的動態平衡,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E的角度來說,ESG中環境維度所衡量的內容包括企業所需的資源、使用的能源、排放的廢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環境影響,特別包括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近年來,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推行,碳排放量等諸多節能減排指標受到廣泛關注。
對于煤電企業來說,ESG環境指標中,特別要關注環境污染、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效率、水資源管理等實質性議題,比如煙氣深度清潔排放的治理、粉煤灰等固廢的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冷凝水的循環利用、廠區內光伏建設、鍋爐的節能降耗改造,甚至CCUS的試點示范等工作。
以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的中國神華為例,在ESG理念的推動下,積極部署節能減排工作:于2018年底,全部常規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改造,使得排放后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指標均低于天燃氣發電排放標準。同時我們看到,隨著國內CCER的重啟,煤電企業可以通過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來進行碳排放量的交易,以實現企業自身的碳抵消。對于國內大型發電集團來講,這是一個利好消息,可以通過開發可再生能源、森林碳匯等CCER項目,來儲備碳資產,即可以應用于自身減碳,也可以通過交易獲利。
從S(社會)維度來說,不僅包含公司與員工的內部關系,同時也包括公司與合作伙伴、社會公眾的外部關系,例如社區關系、供應鏈勞工標準、員工福利與關系、工作環境、慈善活動等。就煤電企業而言,特別要打造良好的社區關系(由于煙氣等排放導致的鄰避效應)、創建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安全生產)、提供良好的職工福利、推進共同富裕及鄉村振興等工作。
ESG中的G指標是指企業為了實現有效決策、法律合規和滿足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而建立的內部機制,包括治理結構、薪酬制度、商業道德等議題。煤電央企應該重點關注黨建引領、“四會一層”(黨委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構建等工作,有效完善煤電企業公司治理方面的內容,實現治理結構的優化,幫助企業實現決策的科學化,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煤電企業踐行ESG的路徑
那煤電企業應該怎么做ESG工作?根據多年研究和實踐,我們提出了一套企業ESG行動計劃,總結為3個“1”:
第一個“1”是指開展1系列的ESG培訓。我們需要有專業人員來對企業的高管層、執行層進行相關的培訓和輔導,讓企業上下都了解下什么是ESG,增強對ESG的認知,將ESG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培養企業自身ESG管理能力。
第二個“1”是指編制1份ESG報告。我們要以ESG報告為抓手,幫助企業摸清ESG家底,對ESG的實踐現狀進行評估,作為后期持續改進的依據;同時以編制ESG報告的方式,將企業的ESG管理理念、治理架構、管理成果、績效表現進行全面完整的披露,更好地響應利益相關方的關切。
那最后一個“1”是指制定1套ESG績效提升行動方案。基于企業ESG工作現狀,根據監管部門要求和政策趨勢,并參照行業內標桿企業,制定ESG績效改進提升方案。其中要重點設計企業ESG績效提升的落地項目,并匹配相關資源進行實施,比如通過綠電采購、CCER方式促進碳中和目標。
以上是我今天對新時代背景下煤電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一些分享,總結起來有三句話:隨時代脈搏躍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和經濟思想;靠科技創新助力,緊盯第三次工業革命“高峰”之能源技術前沿,加大煤電企業對綠色技術的運用;抓內部治理提升,以ESG為抓手,致力于推進企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來源:華英成秀
編輯: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