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倪鵬飛,在“面向十四五:創新發展與智庫使命-——2020北京師范大學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科技創新塑造全球城市歷史價值鏈》的主旨演講。
倪鵬飛認為,探尋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需從城市體系時空演化看世界體系。全球中心城市是世界發展的火車頭,但始終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包括人口規模擴張、城市主導功能變化、城市空間形態演化與價值中心轉移。
在經歷20余次重構之后,農業、工業、智能時代城市及其價值鏈體系屬性已完全不同。長期以來,全球城市人口以小城市為主導和始終以國內流動為主體,但交通與通訊聯系的發展已極大影響了城市體系的范圍與密度。全球城市價值鏈發展集中反映人類文明的時空演進,世界城市人口擴張,城市產業擴大,城市創造的價值和文明不斷提高,速度不斷加快,城市活動覆蓋了越來越廣闊的人類活動。
決定全球城市及價值鏈文明的不僅僅是技術,人類需求和智慧、空間環境及其變化、政治權力、自由貿易與思想文化都共同地、深刻地影響著全球城市價值鏈。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與科技創新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整體仍低于世界平均、與國際差距較大,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仍需迎頭趕上。
以下為會議發言實錄整理:
剛才很多嘉賓都講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過去對這個變局有很多層面的觀察,特別是從國家層面觀察很多,但我在想,從城市層面是不是可以做一個更好的理解?我們團隊一直試圖從城市的角度去看去理解,如果我們從更長遠的人類文明史來看,那么從城市的角度去理解更有價值,因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文明的容器。世界體系最重要的基礎是國家體系,但也是城市體系,所以如果是從城市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的發展,世界百年之變局,是非常有價值的。
1.全球城市歷史價值鏈或者全球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
我們做了人類發展機制的分析,我們就把它分成這四個層面,我們認為人在一定的空間從事一定的活動,形成一定的產出或者創造一定的價值,這樣循環往復,人力獲得發展,城市也產生興起和發達。
價值這個部分如果我們展開的話,用城市價值鏈的觀點,全球城市的價值鏈有三個:權力價值鏈、貨物價值鏈、思想價值鏈,這三個價值鏈有的是處在中心樞紐的地位,有的是處在門戶轉述的地位,有的是處在接受節點的地位,它們的地位不一樣,這些在一起可以說就構成了價值鏈體系。
樞紐是生產和控制價值的,樞紐是傳播價值的,節點是消費價值的,用這個體系我們就可以非常好地刻畫出全球人類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演化,也就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上人們創造價值創造文明它的不同,它的此起彼伏,它的興衰交替。
2.全球中心城市是世界發展的火車頭,但始終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過去我們以國家為單位,但是我們面臨更微觀的空間單元就是城市。從3700年兩河領域新月城市革命開始,那個是世界的中心,這個中心老是在變,中心在變意味著中心城市沒有可持續性,今天在這兒明天在那兒,我們看了光從最大中心城市來看,6000年的歷史大概有20多次的變化,說明全球中心城市始終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人口從1萬以下是幾百年的歷史,從1萬到10萬是幾千年的歷史,從10萬到100萬又是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到1750年之后,這個情況發生很大的變化,加速發展。從全球城市的功能來看,長期的農業社會政治權力體系是最主要的功能,在工業化社會經濟是最主要的功能。
3.經歷了20余次全球體系的重塑,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智能社會,城市及其價值鏈體系的性質有非常重大的區別
不論是兩河流域的城市,還是中國、希臘,所有的文明剛剛興起的時候都是城市和國家是一體的,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集團的勢力比城市勢力的范圍更大了,所以才出現了國家和城市兩級體系,國內城市體系和國際城市體系。
我們預計未來隨著政治權力的削弱,這是前一段時間全球化老是說的,城市體系、城市國際體系的地位可能還會進一步提升。工業社會是大城市的體系,特別是到現在進入了大城市的都會體系,未來的智能社會里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體系還有待于觀察,但是網絡化的體系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全球的城市都變成一個體系都是存在的。
4.全球城市價值鏈發展集中反映人類文明的時空演進
無論是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還是智能社會,人類文明的絕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邊,由城市創造的,盡管在農業社會里,特別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城市的人工、產業、空間是非常小,但是主要的文明或者說主要的價值,都是由城市創造的。這是一點。
但是在農業社會,漫長的城市人口產業和空間小的背景下,創造文明的速度特別慢,在工業社會,在未來的智能社會,人工、產業和空間活動,城市的比例大大提升,幾乎是全部,但是它創造文明也是創造了全部的文明,創造文明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5.決定全球城市計價值鏈文明的不僅僅是技術
一是人類的需求和智慧是全球城市價值鏈演進的永恒基礎,人類永不滿足的需求,畢竟和其他動物不一樣,其智慧和創造力促使文明一直向前。
二是空間環境及其變化對全球價值鏈甚至對人類文明的時空演進有重要的作用。為人類文明最早產生在兩河流域,《圣經》說那個地方實際上就是伊甸園,那個年代是全世界氣候條件最好的地方,所以那里產生了文明,中國、印度、希臘,其實都是因為環境的原因,為什么聯合國或者我們現在特別呼吁環境保護、氣候這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是人類生存的根基。
三是技術是決定全球變化的根本性動力。尤其是重大技術的突破對人類的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是政治權力始終左右著全球城市價值鏈的時空演進。我們光看到人類進步的時候,但是我們還沒看到倒退的時候,在十三世紀北方民族席卷整個歐亞,公元五世紀北方民族滅掉了西羅馬,這個是文明戰勝了愚昧嗎?恰恰相反,在這段時間內,可能文明被愚昧戰勝了,我們經常說的落后就要挨打,這一段時間是先進就要挨打,宋朝是全世界公認的最文明的時候,最發達的時候,但是它被元滅掉。為什么全球的價值鏈體系經歷了這么多次的演化,都與這個有很大的關系。聯系了當今之變局,我們對有些政治安全也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
五是自由貿易不遺余力地擴展著全球城市及其價值鏈體系。全世界真正的體系是通過各地不斷的貿易。
六是思想文化始終并將日益壓倒性地塑造和影響全球價值鏈體系的創造。我們看到宗教在歷史上的影響,過去是在物質社會,主要用體力干活,未來主要用智慧干活,可想而知思想文化的作用還會更大。
6.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與科技創新值得驕傲
技術對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科技創新處在什么樣的位置上,根據前面的框架,我們可以提煉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它正好包括了四個部分,如果是存在相互的競爭不就有個聯系嗎?所以我們的框架是那四個部分加一個聯系,五部分構成可持續競爭力,我們把它合在一起就可以再思考全球城市競爭力的情況。
一是可持續競爭力是可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中國的可持續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在這40年來的發展是值得驕傲的,現在我們都知道東亞、北美、西歐是全球發展的鼎點,三足鼎立,競爭力是這樣的表現。
二是全球可持續競爭力最強的是全球中心城市。從這個簡單的數據就能證明我說的觀點,我說的是從歷史上是這樣的,但是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也能夠證明最具競爭力的城市是全球的中心城市。
三是中國的可持續競爭力的水平整體低于世界水平。中國過去應該是非常低的,現在經濟競爭力已經處在全球平均水平以上,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還低于世界水平,但也是很不錯了,它內部存在著較大的分化,也是處在這樣一個階段,并且還有加劇的趨勢。這個加劇的趨勢和分化表明中國的一些城市、中心城市非常好,處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100強里面了,中國還有很多城市表現得比較差,這和歐美是不一樣的,歐美是整體大部分都好,咱們是有個別的好,少數好,大部分差。咱們是變化快、增長快。
四是大灣區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呈梯隊分布。香港、深圳、廣州作為核心引擎,東莞、佛山、澳門、中山、珠海是第二梯隊,珠海過去五年上升了64名,東莞上升了60名,是屬于比較好的。
五是頭部城市是全球綜合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前面講可持續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最好也是綜合中心、金融中心,這是一個當今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提出一個新型的全球城市就是金融+科技,也就是說你這個城市要成為可持續競爭力的城市,不管是想成為金融中心還是科技中心,那么你兩者都要兼顧,科技中心要搞金融,金融中心要搞科技。
六是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很大的進步,這里邊我就不展開,中國最好的北京已經排在第二位,當然這是數據,可能總體的實力還差一點。
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國內頂尖與國際差距較大。在國內它已經達到頂尖水平,但是在國際上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根據指標衡量出來的香港是第14位,深圳是第30位,廣州是第40位。香港的科技轉化能力可能不一定有深圳好,但是它的科技的研發、大學、成果很多,所以導致它的排名還是很高。當然,在粵港澳大灣區它應該整體一起來看,一起來看它也是有一定的差距。
*文章觀點經作者本人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機構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或發表。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發現有未經允許或不合要求的轉載,我們將立即舉報,并要求您刪除文章。原創之路不易,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