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年半,由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領銜的“創新人”研究成果將重磅推出。上兩周,我們通過“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微信公眾號分別為您介紹了《城市“創新人”:人本考量與國際借鑒》和理解創新與“創新人”的主要成果。今天為您分享的內容是:全球八大創新城市的經驗及啟示。
波士頓:構建“米克斯式”創新社區
位于新英格蘭的波士頓南部海港區歷史上曾是美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借助美國工業革命的東風一度蓬勃發展,但20世紀中期開始的美國制造業基地轉移讓海港區乃至整個波士頓陷入持續的衰退。
21世紀伊始,波士頓另辟蹊徑,為自己打造了“創意之城(City?of?Ideas)”這張城市競爭力的王牌。這里創造著影響美國和世界的思想與知識,更吸引、聚集著生產這些思想和知識的頂尖人才。2016年,著名媒體彭博社將波士頓所在的馬薩諸塞州列為全美創新能力最強的州,海港區通過以“創新區戰略”(Innovation?District?Strategy)為引領的機制設計實現了轉型,成為了創新中心。
波士頓創新區又稱為海港創新區,是美國第一個官方成立的創新區。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大波士頓區波士頓市南岸濱海半島上,介于洛根國際機場和海運碼頭之間,區域面積約為4平方公里。波士頓創新區是名副其實的米克斯(Mix)社區,該類型社區的最大特點是混合多元。
波士頓社區的多樣性體現在三個層面:產業的混合、功能的混合以及角色的混合。而這三個層次的混合是波士頓創新區蓬勃發展的根源,也是波士頓創新模式的體現,更是海港區續寫未來創新篇章的支撐。
在多產業協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波士頓由原先的生物醫藥中心演化成為全面發展的科技創新之都。波士頓創新區不僅僅是創新人才工作的產業園區,還是創意階層生活、社交的全天候社區。政府、社會組織與企業角色的界限也逐漸模糊,三方緊密配合,多元參與城市的決策、建設,建立了一個包容性、互惠性城市運營管理機制。
紐約:規劃視角下的城市創新與“創新人”
紐約市位于美國紐約州東南部大西洋沿岸,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也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金融、藝術、傳媒、商業、貿易、文化娛樂中心。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紐約逐步實現城市戰略轉型,從高度依賴華爾街向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積極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領袖城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人才是紐約持續保持活力的最根本要素。具有良好創新生態的城市蘊涵了創新人才對高質量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與希望。紐約的城市創新生態就具有這樣獨特的人才吸引力。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多族裔聚居的多元化城市,擁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在此使用的語言達到800種,這些人口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共同構成了紐約城市“創新人”群體,形成了多樣化的結構和文化。同時,紐約城市交通便捷,公共生活豐富多彩,不斷孕育出反抗者、創新者和自由思想家,整體城市的氣氛倡導努力工作、愉快生活玩樂、崇尚人與人交流,鼓勵思想碰撞與溝通,容易激發創意并鼓勵創新。這也讓紐約的創新更加具有“紐約特色”,成為“創新人”集聚、生活、工作的理想之地。
從人的需要出發、服務人的發展是紐約城市規劃的重要特征。2015年紐約城市發展綜合規劃——《同一個紐約:建設一個富強而公正的紐約》的主題與內容是紐約城市規劃堅持人本導向的集中體現。該規劃注重城市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才的發展高度統一。規劃強調城市整體創新產出的提升,更關注城市“創新人”自身及后代知識水平、技術水平、財富水平、能力水平和觀念水平的培養和提升,更注重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福利待遇的公平與分享,更強調人才發展權利的保障。
倫敦:全球城市發展科技創新中心的啟示
倫敦科技城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一批年輕的新銳設計師看重該區域便利的交通環境,以及相對低廉的租金成本,聚集與此之后,該區域逐漸自發形成了一個朝氣蓬勃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2010年,英國首相卡梅倫和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共同啟動了倫敦“科技城”(Tech?City)項目,將包括奧林匹克公園在內的東倫敦建造成高科技產業中心。
自此之后,英國政府投入4億英鎊支持科技城的發展,并制定了優惠政策進行扶持。全球科技企業紛至沓來,吸引了Google、Facebook、Twitter、Amazon等頂級公司落戶于此,根據倫敦發展促進署的研究報告顯示:科技城平均每年2.3%的增長速度,是全英平均0.5%的經濟增長超4倍多,在未來10年將持續保持高增長。 根據2015年歐洲數字城市指數,倫敦在支持科創的排名中高居榜首;在Compass發布的全球科技創業生態系統分析中,倫敦也以其科創企業數量、生態系統價值以及企業退出價值數據,成為歐洲最大的科技創業生態系統。
東倫敦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歐洲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一方面這與其所處的獨特的區位,倫敦地區雄厚的科技、資本資源,完備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以及人才和文化氛圍優勢;另一方面英國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促成倫敦科技城迅速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倫敦科技城發展動力因素主要有四個:強大的科技與人力資本支撐、雄厚的資本供給與配置能力、優良的產業基礎與文化環境、完備的政策支撐體系。
斯德哥爾摩:根植于基因深處的創新精神
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第一大城市,也是北歐第一大城市,故常被稱為“斯堪地納維亞的首都。”據2014年國際競爭力中心公布的數據,斯德哥爾摩的國際競爭力在整個歐洲地區排名第二。斯德哥爾摩的競爭力不容小覷,重要支撐源自于它的創新能力。
斯德哥爾摩的創新力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根植于瑞典的文化與傳統當中。已經頒發了一百多年的諾貝爾獎,被認為是全世界范圍若干科研領域的最高榮譽,對于創新精神的鼓勵與肯定,一直是其題中應有之意。在世界各國統計中,人均發表科技論文數、人均擁有跨國公司數和人均發明專利數,瑞典長時間名列世界第一。
創新不僅是瑞典得以快速發展的深層動力,更是支撐其民族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作為一種價值觀,早已經融匯于每個瑞典人的血脈當中。主要表現在:第一,基于“憂患意識”的創新動力。第二,基于“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創新基因。在創新的保障體系方面,瑞典非常重視人性化的溝通與轉化。政府和公共機構在其中發揮著引領者和建設者的作用,一方面注重頂層設計,構建符合創新創業者需求的孵化體系,另一方面注重現實落地,從多個層級建立起有效的創業幫扶制度。
從斯德哥爾摩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創新是構成瑞典社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眾對創新的認同度高,并能在工作中踐行創新;社會對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失敗也有著最大的寬容。
注:*本文引自《城市“創新人”:人本考量與國際借鑒》,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如需全文可聯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郵箱:cistds@cistds.org.cn。
編輯:張橦、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