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眾創空間在中國迅速發展的一年。截至到2016年底,全國共有4292家的眾創空間,與3255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余家的企業加速器共同形成接遞有序的創新創業孵化鏈條,2016年當年服務的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實現了創新、創業、就業的有機結合與良性循環。
(一)眾創空間解決早期孵化難題,形成完整創業孵化服務鏈條
眾創空間的出現進一步向前延伸創新創業的服務觸角,增強和完善了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的前端環節。從2013年開始,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開始進行創業孵化鏈條試點工作,分三批確定了41家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工作示范單位,覆蓋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
截止2016年,41家鏈條示范單位內入駐的團隊及企業數量達16380家,占全國在孵企業總數的16%,其中眾創空間內創業團隊3882家,孵化器在孵企業8923家,加速器內高成長性企業3575家。2436家眾創空間內的創業團隊成功轉化為孵化器在孵企業,轉化率62.75%;1148家孵化器畢業的高成長性企業進入加速器,占比12.87%,實現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3部分的有效銜接。
(二)眾創空間形成“投資+孵化”發展模式,吸引大量資本參與
“投資+孵化”已成為眾創空間發展的重要模式。近400家眾創空間是由投資機構直接建立,2881家眾創空間幫助1.5萬個服務的團隊和企業獲得投資,投資總額約539.6億元人民幣,其中民間社會資本投資444.6億,眾創空間自身投資創業企業約78.8億元人民幣。另外,眾創空間還幫助2.2萬家在孵企業獲得27億元人民幣的政府資助。
截至2016年底,共有808家眾創空間獲得社會資本投資,上海眾創空間“蘇河匯”成為國內首家登錄新三板的眾創空間;氪空間、創新工場、納什空間、因果樹、優客工場等眾創空間累計獲得投資已達55億元人民幣;“黑馬會”以創業培訓和投資為主要業務,年利潤過億元人民幣;北京“創新工場”、“宏福孵化器”、“公司寶”“科技寺”、“贏家偉業”、廣東“新基地”等眾創空間陸續在新三板成功掛牌。另外,全國眾創空間自身有53%獲得的財政補貼,補貼額22.8億元。
(三)眾創空間促進創業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目前,國內國有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的眾創空間共1142家,占到眾創空間總數的26.6%,帶動了中國電子、普天集團、大唐電信等多家央企積極參與“雙創”,在全國建立了多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全國眾創空間為4.9萬家常駐的企業和團隊提供了技術支持服務,常駐的團隊和企業目前共擁有有效知識產權達7.9萬項,其中發明專利約1.8萬項。
經科技部備案的17家專業化眾創空間推動創新與創業結合的效果逐步顯現。例如,海爾集團建立的海立方線上平臺、創客學院、創客工廠等5個平臺,成立了183個小微生態圈,誕生了470個創業項目,聚集了30多億的創投基金,1330家風險投資機構,24個小微企業成功引入風投,12個小微企業估值過億元。
(四)眾創空間有效降低創業孵化門檻,吸引各類機構參與雙創工作
眾創空間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目前,眾創空間已實現全國所有省份的全覆蓋,絕大部分地區充分利用現有場地建設眾創空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創業服務,并在長三角(18.0%)、京津冀(13.2%)、珠三角(11.8%)和成渝地區(8.4%)形成眾創空間集聚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國的眾創空間中,民營企業建立的眾創空間2829家,占到總數的65.8%,國有企業建立的眾創空間578家,占13.5%,事業性質的占11.5%,其他為社團、民辦非企業、外資及合資等性質,市場力量已成為創業服務的主力軍。另外,由科技企業孵化器衍生成立的眾創空間1407家,占到總數的32.7%;高新區內建立眾創空間1182家,占到總數的27.5%;由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的眾創空間564家,占到總數的13.1%。
(五)眾創空間推動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氛圍,引領我國創業文化發展
全國的眾創空間內有8.3萬專、兼職創業導師為創業者提供服務,2016年舉辦創新創業活動累計達到10.9萬次,開展創業教育培訓7.8萬場,開展的國際交流活動5721余場,頻繁的創業活動營造了社會上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全國的眾創空間內吸引到6.3萬余名大學生、5426名留學生、2.8萬名科研人員、10159名原大企業高管和20520名連續創業者在其中創新創業。
編輯:王楠
注:*《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7》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如需了解更多,請聯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郵箱:cistds@cistd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