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協同發展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正式設立,這意味著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邁出了堅實一步。一直以來,京津冀地區在我國經濟版圖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在自身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起到了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華北乃至整個北方腹地發展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經過近三年的扎實謀劃、積極推進,這一發展戰略進展迅速,正在逐步破除“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勢,一種區域協同發展的促進機制正在建立,京津冀發展整體性大大增強,但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層面的長遠規劃,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還要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命題進行更為認真細致的解讀和思考。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京津冀地區距離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資源有序有效配置的大都市和城市群目標還有差距,區域一體化水平也滯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這種情況的產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京津冀地區沒有形成區域的整體利益訴求和共同發展愿景,城市定位缺乏戰略關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深層內驅力嚴重不足;其次,在政府和社會層面,長期缺乏有效的府際協調平臺和區域協調發展體系;同時,在市場層面上,缺乏有效的市場協調機制,在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市場制度等方面,一體化進程非常緩慢;最后,由于長期缺乏功能和產業統籌,未能形成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城市活力普遍不足,加之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區域和城市形象吸引力不彰。
?????? 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破解四大命題
?????? 從現實挑戰出發并且立足長遠的戰略視角來看,京津冀的一體化發展,尚需突破若干關鍵命題,包括區域使命重構、區域市場體系創新、區域發展制度建設以及地區形象塑造等。
(一)重構區域使命和發展愿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區域協同發展要求區域使命、目標、資源和能力要與迅速變化的競爭環境之間保持必要的戰略適應。確定使命和發展愿景應是區域協同發展規劃的基礎。京津冀尚未形成分工協調、功能互補的定位,三地在競合博弈中“負和”效應常常大于“正和”效應是不爭的事實。究其深層原因,主要在于區域使命的缺失和共同發展愿景的模糊。
????????首先,立足國際競爭,確立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和經濟圈的區域使命,應是京津冀功能與目標定位的基本出發點。京津冀一體化的目標應著眼于實現三地的協同發展與經濟增長,同時更好地引領中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而承擔起支撐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使命。作為環渤海經濟區的龍頭,向東聯動東北經濟區和山東,向西輻射中原經濟區和大西北,京津冀是我國北方“一帶一路”的戰略性中樞所在。因此,要從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高度出發,重構京津冀的功能與產業布局,結合交通等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重點通過功能分區和產城融合,來形成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補、合理布局的新型城鎮網絡,支撐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城市體系龍脈。
????????其次,樹立建成中國北方優質生活圈的新愿景,是京津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使命的內在要求。京津冀以占全國 2. 3%的土地和8% 的人口,創造出占全國 11%的國內生產總值,未來區域人口集聚和經濟產出仍將持續提升。針對京津冀功能與產業定位的討論也日趨深化,三地之間就產業協同已經或正在達成多方面的共識和協議。隨著雄安特區建立,以往扭曲、錯亂的區域功能和產業布局有望逐步得以改進。然而必須看到,優質、宜居的生活環境,是京津冀在人才吸引方面的必備條件之一。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不僅要合力打造高技術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基地,更要把京津冀建設成為中華民族的北方優質生活圈。
(二)創新區域市場體系,奠定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基石
????????以往京津冀一體化的討論和實踐,過多聚焦于政策的頂層設計,而對市場機制和市場平臺的建設卻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未來京津冀要大力推進區域市場體系建設,特別是區域市場機制和市場平臺的建設。一方面創新區域要素市場平臺,構建區域性共同市場。比如建設京津冀產權交易平臺、統一的金融服務和銀行結算平臺、京津冀人力資源市場、京津冀技術與知識產權交易品牌、京津冀資產交易平臺等區域性市場平臺,真正實現區域生產要素的暢流無阻。另一方面,培育和鼓勵區域性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的發展,鼓勵社會和民間力量參與,通過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合力,推進區域市場的信息溝通平臺和市場協調平臺建設。
????????構建京津冀區域市場機制與市場平臺的意義,固然是要走出以往行政手段“拉郎配”的誤區,打破區域要素內部分配和內部循環的狹隘觀念。但更重要的是,為京津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進而將京津冀地區的開放帶動戰略推進到制度化階段。
(三)建設區域發展的“制度厚度”,提升京津冀協同效能
????????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成為中央政府的一項重大治國方略,地方層面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打造與提升已被提上日程。長久以來,京津冀區域治理乏力是一個公認的瓶頸問題。2016年4月1日,雄安新區的設立使得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這一區域歷年來所搭建的諸多政府間協同治理體系也亟待重新梳理。如何達成各級、各類區域治理體系和政策的無縫對接和有機配套,建設和優化區域治理的“制度厚度”,已成為京津冀區域治理所面臨的關鍵任務。
????????加強京津冀區域治理的制度厚度建設,要圍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民生等廣泛領域,不斷生成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發展規劃與運行機制,進而增強區域發展的制度支撐。同時,創新和完善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體系,充分賦予并發揮規劃體系的決策、協調和執行功能,確保規劃實施的互動性和整體效能,最終形成信息透明、平等對話、議而有決、決而必行的京津冀區域發展新模式。
(四)塑造區域及城市品牌形象,拉升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信心和預期
????????當前,地區品牌化已成為全球化時代地區管理的重要戰略之一,在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地區競爭力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形象帶動作用有目共睹,甚至香港也通過積極營銷“大珠三角”的區域形象,有力地支撐了其“亞洲國際都會”的城市品牌價值。
????????京津冀作為我國三大增長極之一備受世人青睞,一個正面、美好的京津冀形象符合大眾的期待。然而,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坎坎坷坷,加之環境蛻化、空氣污染,區域形象可以說蒙上了一層陰影。良好的區域形象和城市形象,對外是信心杠桿,能夠提升地區投資、旅游和人居的吸引力;對內則是凝聚的力量,增加區域內居民和企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加強區域品牌形象的塑造。通過專業化的形象設計、塑造、溝通和維護,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形象引擎,有力拉升區域發展的信心和預期,為京津冀區域的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助力。(劉彥平,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編輯:楊爽
注:本文引自《亞太城市綠色發展報告》,作者劉彥平。文章及標題經修改,原文題目為《京津冀城市綠色發展:從“環境先行”到“治理突圍”》。如需報告全文可聯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郵箱:cistds@cistd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