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8日,“2022首科新年論壇——新發展格局下的城市科技創新”以線上會議形式成功舉辦。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教授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1)》。
一、國家戰略視角下重點城市科技創新解析
(一)國家中心城市:創新高地引領帶動作用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2010年我國首次明確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作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2016年至2018年間又先后確定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從總指數上來看,2021年,9個國家中心城市繼續處于領導陣營,在引領區域創新發展乃至國家創新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9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武漢市、西安市、成都市、天津市、鄭州市、重慶市。
圖:國家中心城市2021年科技創新指數得分情況
其中,有4個城市進入全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榜單的前十強。全國城市科技創新指數均值為0.3196,9大國家中心城市的指數均值為0.6449,對比兩者差異可知,國家中心城市科技創新指數得分高于全國均值1倍有余。
從一級指標上來看,北京市在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等方面以顯著的優勢領先其他國家中心城市,充分彰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決心與成效。西安市在創新資源方面表現突出,得分達到0.5260,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2位,特別是創新人才集聚,創新發展后勁十足。武漢市在創新環境方面表現出色,得分達到0.7250,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2位,特別是政策環境良好,極大地促進創新發展。上海市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均具有顯著優勢,在國家中心城市排名中僅次于北京。
圖:國家中心城市一級指標對比分析
對比國家中心城市2021年和2020年全國排名變化情況可知,北京市、上海市保持領先優勢,維持在第1和第3位;廣州市、武漢市排名小幅度上升,從第6名提高為第5名;成都市、鄭州市、重慶市排名明顯提高;天津市排名則略有下滑,從第10位下降到第13位。
圖:國家中心城市2020-2021年排名波動
(二)“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穩步推進科技合作交流,開放創新拓展新空間
“一帶一路”節點城市是“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推進廣闊跨區域合作的重要載體和行動者,包括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安、蘭州、西寧、重慶、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等10個城市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臺、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16個城市。2021年,政府間科技合作有序開展,“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深入推進,我國與東盟、拉美和中東歐國家的科技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2021年,26個“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如下圖:
圖:“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科技創新指數(藍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黃色: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
對比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可以發現如下特點。第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節點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質量更高。第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節點城市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3個一級指標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表現都更為突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的創新績效略勝一籌。第三,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節點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更為均衡。
從三級指標中的“每萬人吸引外商投資額”(如下圖)來看,武漢市吸引外資能力一超多強,具有顯著優勢。對比全國288個城市的“每萬人吸引外商投資額”(均值為143.92萬美元/人),“一帶一路”城市大部分在全國均值以上,具有顯著優勢,這充分說明“一帶一路”城市在參與國際合作,吸引外資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圖:每萬人吸引外商投資額(萬美元/萬人)
(三)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引領與輻射特征凸顯,自主創新與協同合作并駕齊驅
2021年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如下,整體來看,除西寧市外,其他城市的科技創新指數得分均高于全國均值(0.3196)。
圖: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科技創新指數情況
五年來,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引領與輻射特征凸顯。從引領特征上看,36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內部,有8個城市占據全國前10位,有31個城市進入全國前50名,僅有西寧市未進入城市科技創新全國前100強,由此可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開啟自主創新、先行先試,起到了很強的引領帶動作用;從輻射特征來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創新輻射效應明顯,31個省會或直轄市均凝聚全省政策、資源的傾斜支持之力,在其對應的省域內積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對省內其他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具有很強的輻射效應。5個計劃單列市在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先行先試,也形成了一批先進經驗。
省會城市之間區域差距顯著,頭部城市各有特色。其中,省會城市創新資源排名前3的城市依次為北京市(0.7256)、深圳市(0.5309)、西安市(0.5260),創新環境排名前3的城市依次為北京市(0.7990)、杭州市(0.7259)、武漢市(0.7250),創新服務排名前3的城市依次為北京市(0.9580)、上海市(0.9094)、深圳市(0.9035),創新績效排名前3的城市依次為北京市(0.8656)、深圳市(0.8533)、上海市(07714)。
二、分區域城市科技創新互動效應觀察
(一)省域層面:資源環境稟賦不一,創新發展不充分、不平衡
我國省域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呈現明顯的分層趨勢。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總指數得分均在0.5以上,為第一梯隊;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山東省、海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福建省、河北省、湖北省、安徽省、西藏自治區、江西省、湖南省等13個省總指數得分處于0.3-0.5區間,為第二梯隊;其余省域的總指數得分都在0.3以下,為第三梯隊。創新發展的水平上不同省份間創新發展差距較大,全國的創新發展仍不均衡。
圖:各省份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均值得分情況
從一級指標上來看,省間差距顯著,各省創新稟賦不一。江蘇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南省、浙江省、廣東省具有較為豐富的創新資源;浙江省、江蘇省、海南省、廣東省、山東省的創新環境較為優越;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山東省、河北省的創新服務質量較高;浙江省、重慶市、江蘇省、廣東省、福建省的創新績效水平較為出色。
(二)城市群層面: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創新發展處于龍頭引領地位
當前,我國正在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全國各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正在加強。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目前共有19個城市群,這19個城市群是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的重要抓手。
在19個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具有顯著領先優勢,科技創新指數得分達到0.8442;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緊隨其后;關中平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等城市群高于2021年全國均值0.3196。
圖:各城市群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得分情況
從一級指標上來看,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各方面表現繼續領跑全國城市群,科技產業創新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珠三角城市群充分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政策利好,憑借創新要素集聚的優勢,率先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成為我國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的統籌指導下,長三角城市群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完善區域一體化技術轉移體系,支撐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此外,中原城市群在創新資源、創新環境方面發展勁頭十足,山西中部城市群在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方面表現值得肯定。
(三)區域層面:南強北弱格局明晰,中心城市“C位”主導
七大區域指數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其中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的指數均值低于全國均值0.32。
各區域中心城市的主導作用顯著,同時,各區域內部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差異巨大。華東地區得分最高的為上海市,排名全國第3位,最低的為亳州市,排名全國第215位;華南地區得分最高的為深圳市,排名全國第2位,最低的為百色市,排名全國第261位;華北地區得分最高的為北京市,排名全國第1位,最低的為烏蘭察布市,排名全國第278位;華中地區得分最高的為武漢市,排名全國第7位,最低的為張家界市,排名全國第258位;西南地區得分最高的為成都市,排名全國第11位,最低的為麗江市,排名全國第283位;西北地區得分最高的為西安市,排名全國第9位,最低的為隴南市,排名全國第288位;東北地區得分最高的為大連市,排名全國第32位,最低的為鶴崗市,排名全國第287位。
圖:大區域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區域間差距情況
從一級指標上來看,華東地區城市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各方面水平均撥得頭籌,華南地區在創新環境、創新績效方面表現出色,華北地區在創新資源、創新服務方面成績優異。總體呈現出南強北弱、東高西低的特點。
圖:七大區域一級指標均值對比情況
*欲了解《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1)》詳情,請聯絡cistds@cistds.org.cn。
編輯:陳瑾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作者和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或發表。欲轉載文章,請您聯絡cistds@cistds.org.cn。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請自覺遵守我們的轉載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創版權,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發現有未經允許或不合要求的轉載,我們將立即舉報,并要求您刪除文章。原創之路不易,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